新浪微博   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技动态 > 全文

四个关键词解读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意义

文章来源: 央广网 / 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7-02-28      浏览次数:



        从2004年成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到成功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科学中心”),合肥沿着科技创新的道路,又走过了13个年头。继上海之后,合肥成为全国第二个获批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的城市,这是对“合肥实力”的认可,更令人鼓舞与兴奋的,则是充满无限潜力的城市未来。
 
        根据《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到2030年,将建成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令人澎湃的“合肥目标”,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一目标的实现必将带领合肥迈向更高的台阶。
 
        关键词:全域联动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重大项目”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功获批,市民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它落户在合肥的什么区域?”
 
        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合肥市发改委综合处处长范观兵的时候,他表示,我们首先要澄清的一个概念就是,“科学中心”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重大项目,它意味着合肥“全域联动”,从科学研究到成果转化再到新兴产业,都将成为“中心”的一分子,也将随着“中心”的发展建设而落地、生根乃至开花结果,“它最终将带来合肥城市能级的几何倍提升,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从《建设方案》中可以看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是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的集群优势,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促进科技交叉融合的大型开放式研究基地,是重大科技和共性技术取得突破、创新性成果不断涌现的创新高地,是驱动我国从全球科技竞争“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代表国家水平的策源地。
 
        关键词:科技行动
 
        将积极参与国家大科学计划
 
        未来的合肥,还将在科技领域的“国家行动”中赢得一席之地。根据《建设方案》,合肥将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包括积极策划并争取承担国家科技成果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科研计划任务。
 
        同时,将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接受企业和研发机构委托,组织科技攻关活动,还将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适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
 
        合肥还将成为“自由畅想”的天堂,未来将开展“自由探索计划”,采用自下而上的模式,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体现科学家好奇心和兴趣,培育未来颠覆性创新。
 
        关键词:原始创新
 
        一个大科学装置或将集聚上万名科学家
 
        从2014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批准合肥大科学中心,到2017年1月10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合肥用两年多的时间“打磨”建设方案,最终确立了以大科学装置为主体的核心层、以高效和科研院所、系统创新平台为主体的中间层、以“三重一创”为主体的外围层的圈层体系。
 
        为什么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建设大科学装置?“未来的一个大科学装置,将能集聚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开展研究,可以想象,这对城市发展是多么巨大的推动力量。”合肥市发改委高技处处长丁启民介绍,拥有托卡马克等重大实验装置的合肥,还将在“大科学装置”的建设上发力,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对于“七大平台”中的大科学装置,2017年,合肥将安排专项资金35亿元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并单独安排“七大平台”的建设用地。
 
        关键词:七大平台
 
        “七大平台”建设方案已编制完成
 
        围绕“科学中心”的建设,合肥将着力打造“七大平台”,也即: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超导核聚变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联合微电子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平台、大基因中心。目前,每个平台都已经确定了建设主体,编制了建设方案。
 
        其中,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作为安徽省的“一号工程”,与中科大高新园区项目同步推进建设;超导核聚变中心已经形成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项目建议书(初稿),正在与核工业新安物理研究院进行讨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已经明确一期建设内容;联合微电子中心已经完成建设方案、可研和选址;离子医学中心已经开工建设;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平台,已经完成建设方案(初稿),并与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爱立信、国电投分别达成合作意向;大基因中心联合基因研究院已完成土建工程。(记者 孙叶 徐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