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正式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合肥自2004年成为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以来,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战略,6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决定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一、先行先试,强化创新引领
在全国率先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2006年),在全国率先将创新型城市建设纳入科技进步条例(2008年),在全国率先改革科技投入体制(2008年),构建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 “1+3+5”政策体系。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主要经济指标由2005年的20位左右,跃居或接近前10位。强化高新区示范引领作用,着力打造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先后成为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目前在全国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八。高新区现有企业11000家,国家高企460家,占全市总数43%。
二、明确重点,找准思路目标
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核心,积极争取国家在合肥布局和提升高度集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形成一批原始创新成果,催生一批变革性技术,增强原始创新对高端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二、明确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点任务
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推进自主创新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我们将按照科技部统一部署,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步伐。工作思路是:紧紧围绕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以全面创新改革、科技开放合作为动力,全链条推进产业创新,全要素搭建创新平台,全方位激励创新创业,把合肥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主要目标是: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积极争取国家在合肥布局和提升高度集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形成一批原始创新成果,催生一批变革性技术,增强原始创新对高端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二是打造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超导核聚变中心、中国量子中心、空地一体化网络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工程平台,打造联合微电子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分布式智慧新能源集成创新平台等一批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推进中科大先研院等10个以上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形成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引擎。
三是建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世界级光伏产业集群,打造中国IC之都、“中国声谷”和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离子产业集群、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生物产业集群。千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达到4个,形成10个以上国家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四是培育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梯队,加速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突破,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研发平台支持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使全市研发机构数、研发投入额、研发人员数、授权专利量中企业占比均由70%提高到80%。
五是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机制。以建设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为契机,打造若干创新要素集聚、创新特色鲜明、创新功能突出的创业创新集聚区,促进科研人员、海外高层次人才等创新创业。
六是打造高新技术开发区升级版。按照“创新驱动,产业引领,开放发展,产城融合”战略思路,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国新兴的创新驱动示范区、大众创业引领区、产城融合样板区、开放发展先行区。探索区域个性化的政策创新,在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高端人才集聚、科技金融结合等方面,加快形成一套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创新先行先试政策体系。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健全“高端研发–成果转化–创新服务”创新孵化体系。依托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公共安全信息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等,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集中打造面向智能语音、公共安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机器人、新能源领域的新兴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建设新型显示、高端装备、高端医疗器械、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同时在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方面取得突破。
三、强化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保障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作为加速创新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和首要任务。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分解落实示范区建设任务,建立健全市领导联系和分层分级调度机制,加强督查和考核,形成协调联动、整体推进示范市建设的工作体系。二是制定实施计划。加强与国家、省里沟通对接,编制建设方案和年度计划,研究制定配套措施,按照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优化自主创新政策支持方式,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确保建设任务落到实处。三是创新工作方式。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抓手,大胆先行先试,大力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风尚,鼓励各方面大胆进行创新改革试验,突出问题导向,统筹各类资源,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合、政产学研联手,着力激发企业创新动力、人才创新活力、创新服务能力。四是发挥示范效应。完善产业成果、科技成果、人才成果、改革成果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等重大项目,加强运行和调度,及时总结评估建设成效和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打造示范区创新品牌。
总之,我们决不辜负科技部、省委、省政府的期望和要求,紧紧抓住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机遇,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取得新突破。